-
海南发布首批智能汽车开放测试道路 推动产业发展招商引资本
海南省近期公布了首批智能汽车开放测试和示范应用道路,此举旨在加速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并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企业投资布局创新技术应用场景。这一举措强化了海南省在智慧交通领域的战略地位,为企业提供多样化测试环境,并基于已有试点经验逐步扩大开放范围,助力建设国际化测试和示范基地。 一、政策框架与实施背景。2024年,海南省相关部门联合推出《海南省智能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管理办法(试行)》,并于当月正式实施。该办法旨在规范智能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流程,确保安全性和技术可靠性。政策遵循分级分类原则,要求市县申报测试道路,经专家论证审核后开放。这一行动回应了国家关于智能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旨在将海南省打造为全国领先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基地,依托热带海岛环境为企业提供独特研发条件,包括高温、潮湿场景测试需求。通过制定标准化管理机制,海南省为企业参与智能汽车测试提供了制度保障,避免了早期试点的碎片化问题。 二、开放测试道路详细分布。首批道路覆盖海口市、三亚市、文昌市和琼海市等城市,总里程达到一定长度,形成综合性测试网络。其中,文昌市路段最为突出,该市的S206铺龙线始于海文大桥,止于龙楼镇十字路口,穿行城区内部,是目前国内城区最长的单条开放测试和示范应用道路。该路段属于海南环岛旅游公路的一部分,具备典型海岛地理特征,如蜿蜒海岸线和高纬度路段,为智能汽车提供了复杂的交通模拟场景。其他城市路段则根据城市环境特点设计,如海口市的城市主干道测试区、三亚市的旅游景区周边路段及琼海市的路网交错区域。上述分布基于市县申报方案,经主管部门评估优化,确保测试道路与当地交通系统无缝衔接,为车企验证感知系统和驾驶算法创造多维度条件。 三、第三方监管与运营机制。海南省指定海南热带汽车试验有限公司作为智能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管理的第三方机构,该机构依法负责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包括测试资格审核、过程监控和数据安全合规审查。这一机制确保开放测试遵循管理办法要求,避免技术风险和交通隐患。同时,海南省整合了前期试点经验,包括博鳌乐城、博鳌东屿岛和呀诺达景区等地的智能汽车应用案例。通过这些局部试运行,验证了系统可靠性和环境适应性,为新阶段扩大开放提供支撑。例如,在旅游景点场景中积累的乘客服务数据已转化为测试模型优化参数。 四、未来规划与产业推动。下一步,海南省将根据实施效果动态调整开放范围,包括逐步增加测试道路里程和扩展覆盖城市。目标是通过分阶段开放构建全国最大的智能汽车测试网络之一,吸引更多企业参与示范应用。这有助于强化海南省在招商引资上的竞争力,通过政策红利吸引国内外车企设立研发中心,创造产业集聚效应。长期愿景是打造特色鲜明、高度开放的国际化测试基地,结合国家战略如环岛旅游公路建设,推动技术创新与地方经济融合。此计划将参考早期国际案例路径,在试点成熟后加速商业化应用示范,从而提升海南在全球智能汽车产业链中的定位。
2025-07-19
-
【海南招商】沪琼科技合作深化 共谋重点园区产业联动发展
海南省科技厅与上海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举行座谈会,围绕落实两地政府深化合作备忘录,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推动重点园区产业协同发展进行深入交流。此次座谈聚焦招商引资与科技合作,旨在发挥双方政策与资源优势,在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等领域探索创新合作模式,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深化生物医药领域合作 座谈会上,上海科创办代表提出,海口国家高新区与张江高新区可在生物医药产业链上下游加强协同,依托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的政策优势,推动医疗器械展示与孵化加速器模式创新。双方已就实验动物等具体项目展开合作,未来拟通过互派人员挂职等方式强化园区间联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落地。 二、数字经济与新材料产业协同发展 海南省科技厅建议,利用海南数据跨境流动便利化政策,联合上海在数字经济领域开展技术攻关与应用场景建设。同时,结合洋浦经济开发区“零关税、零附加税”的港口优势,推动石油新材料产业链合作,吸引上海优质企业参与园区开发,形成区域互补的产业集群。 三、共建深海科技与大科学装置 双方明确将整合沪琼在深海科技领域的资源,联合谋划深海大科学装置建设。上海在科研人才与技术储备方面具有优势,而海南凭借南海区位条件,可为深海探测、海洋资源开发等研究提供试验场域,共同服务国家海洋战略需求。 四、拓展热带特色农业合作 基于海南独特的地理环境,两地计划在热带水果品种改良、深加工技术等方面深化合作,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上海的市场渠道与科研能力,叠加海南的种植资源与自贸港政策,有望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化发展新模式。 五、建立常态化合作对接机制 为确保合作项目高效推进,双方同意建立定期会商、信息共享等机制,由海南省科技厅重大专项处、高新技术处等部门与上海科创办对应机构负责具体对接。后续将围绕重点领域制定专项合作清单,分阶段落实产业对接与招商引资目标。 此次座谈会标志着沪琼科技合作进入机制化、务实化新阶段。两地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将为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提供示范,助力海南自贸港与上海科创中心联动发展。
2025-07-19
-
【海南招商】海南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上市公司总市值达2737.61亿元
海南省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数据显示,海南上市公司总市值达2737.61亿元,证券化率71.27%,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上市公司在税收贡献、就业带动、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并通过资本市场融资与并购重组加速转型,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注入新动能。 一、上市公司成为实体经济核心力量 海南上市公司在区域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营业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27.94%,缴纳各项税费122.07亿元,直接提供就业岗位超11万个。通过整合产业链资源,企业逐步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型,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契合海南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目标。 二、资本市场助力自贸港建设提速 自海南自贸港政策实施以来,上市公司通过资本市场实现直接融资139.87亿元,完成并购重组78笔,交易金额487.60亿元。这些举措有效提升了企业竞争力,推动旅游、现代服务、高新技术等主导产业升级,形成良性循环。 三、专项行动优化上市公司质量 海南证监局启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方案,联合地方政府部门成立专班,对32家上市公司开展“一企一策”调研,制定个性化优化方案。同时,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制定海南辖区实施方案,确保政策落地见效,全面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与经营效率。 四、政策协同激发市场活力 海南通过制度创新与政策协同,为上市公司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一方面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另一方面强化金融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点产业投资。未来,海南将继续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推动更多企业借助自贸港政策红利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5-07-19
-
江东新区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临空产业集聚初具规模
海口江东新区在招商引资方面持续发力,依托自贸港政策优势,园区强化产业研究,组建专业团队,推动总部经济与临空项目落地。通过多渠道招商活动,吸引企业签约和开工建设,实现总部支撑作用明显,产业集聚规模初步形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一、招商引资工作高效推进,围绕海南自由贸易港总体方案和早期安排,江东新区重点聚焦服务经济、总部经济及临空经济领域。管理部门成立专业招商小组,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策略,加强政策宣传和项目对接,提升营商环境吸引力。截至2023年,该新区成功商洽了60个重点项目,招引了39家企业签约落地,其中13家企业已取得土地使用,10家企业启动建设,体现招商转化效率。后续阶段,将进一步优化流程,扩大招商覆盖面,确保更多优质企业入驻。 二、总部经济支撑作用日益凸显,江东新区构建以总部基地为核心的产业生态,推动项目同步推进。在2023年,园区完成新型离岸贸易额6.43亿美元,助力国际业务拓展。通过强化载体制建设与业务协同,总部区域吸引企业集聚,形成服务链一体化。例如,多家企业已实现用地开发和生产运营整合,提升区域经济密度。展望未来,江东新区计划深化总部集聚效应,推动更多创新项目孵化,巩固自贸港核心区域地位。 三、临空产业集聚初具规模,江东新区利用美兰国际机场区位优势,加速航空物流等产业发展。在2023年,临空经济区签约落地的企业达37家,公务机领域签约11家;融资租赁资产规模累积11.7亿元,开通海口至莫斯科等4条定期国际货运航线,并执飞了德国、韩国、香港等多条航线。这促进航空总部聚集区形成,如航空维修、货运中转等服务扩展。未来一年,将优先发展高附加值产业,提升货运能力,推动业务规模化。 四、未来发展路径明确,江东新区将聚焦自贸港显现度高的产业,如高端制造和数字化服务,提升招商精准性和转化率。通过扩大首单效应,推动项目由点及面扩展,确保产业可持续成长。同时,加强载体建设与业务拓展双程并进,如优化机场设施和物流网络,吸引更多国际企业合作。这些举措将为临空产业规模化提供坚实保障,助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整体提速。
2025-07-19
-
【海口招商】海口汽车博览会盛大开幕 打造一站式购车盛宴
共好2019第5届海口汽车博览会在海航文化体育广场正式拉开帷幕,成为海南地区汽车行业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本届展会聚焦国五车型清库存与新能源车推广,汇集近50个品牌上百款车型,通过特惠促销与舒适观展环境结合,为消费者提供高效购车体验。 一、国五车型清仓促销成展会焦点 在海南实施国六排放标准过渡期背景下,本届车展成为国五车型集中展销的重要窗口。参展商推出抄底价促销策略,多款车型优惠幅度创年度新高。现场设立专门的国五车型展示区,涵盖豪华品牌、合资品牌及自主品牌,库存消化速度明显加快。组委会特别强调,所有参展车辆均符合海南地区现行排放标准,消费者可放心购买。 二、新能源车型占比创新高 展会展出面积超万平方米,新能源车型占比达35%,较往届提升12个百分点。广汽新能源、奇瑞新能源等品牌带来最新纯电车型,部分产品享受地方补贴后价格下探至10万元区间。现场设置新能源车试驾专区,配备专业讲解人员介绍充电桩布局及保养政策,吸引大量年轻家庭观众参与体验。 三、硬件升级优化观展体验 组委会投入专项资金搭建全封闭空调展馆,采用分区温控技术保持恒温环境。展区内增设20个休憩点,提供免费冷饮及海南特色水果。安全方面实行人流监测系统,关键通道安排双倍安保力量,确保高峰时段观展秩序。多家参展商反馈,环境改善显著延长了观众停留时间。 四、配套活动增强互动性 除常规展销外,现场举办汽车文化讲座、儿童安全座椅体验等12场主题活动。特别设置的"购车抽奖"环节单日送出300份礼品,最高奖项为全额购车补贴。金融服务专区联合多家银行推出低息贷款方案,半小时快速审批服务覆盖90%参展品牌。 本届博览会持续三天,闭幕后将发布交易总量及新能源车占比等核心数据。作为海南年度规模最大的汽车展会,其成功举办对促进当地汽车消费升级具有示范意义。
2025-07-19
-
【海南招商】海南财政资金支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
构建学前教育公益普惠新格局 海南通过实施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财政奖补政策,规范资金使用管理,优化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为区域招商引资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奠定教育基础。该政策旨在引导民办幼儿园向公益普惠方向发展,缓解“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促进学前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 (一)政策出台背景与总体目标 近年来,国家持续推进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海南作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将学前教育发展纳入民生保障重点工程,通过财政奖补机制引导社会力量举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此次出台的奖补资金管理办法,是落实国家学前教育规划的具体举措,旨在构建以公办园为主体、普惠性民办园为补充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满足适龄幼儿就近接受优质普惠学前教育的需求。 (二)奖补资金管理与使用规范 奖补资金按照统一标准安排,主要用于支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维持日常运转和提升办园水平。资金使用范围明确限定为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支出,重点保障幼儿园教职工合理待遇及教育教学活动开展。同时,办法严格禁止奖补资金用于经营性支出、债务偿还、利息支付、捐赠赞助、对外投资、举办者回报及大型基础建设等非教学性用途,确保财政资金全部用于提升保教质量。 (三)教职工待遇保障机制 为稳定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师资队伍,办法明确要求幼儿园参照所在市县同级公办园教职工工资收入水平,合理确定教职工薪酬标准。对于教职工待遇需提高的部分,可从奖补资金中逐步统筹解决,建立与公办园相衔接的待遇保障体系。同时规定,教职工工资收入已高于当地公办园水平的幼儿园,不得再使用奖补资金提高待遇,避免财政资源浪费。 (四)资金分担与预算保障机制 奖补资金实行分级负担机制,2020年由省级财政统筹保障,按上一年度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数量统计拨付。从2021年起,建立中央、省、市县三级财政分担机制,其中中央和省级财政承担70%,市县财政承担30%。各市县需按照规定分担比例和本地实际需求,将奖补资金足额列入年度财政预算,确保资金及时拨付到位。 (五)政策实施意义与监督管理 该政策的实施,有助于降低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办园成本,引导民办园合理定价,让更多家庭享受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海南通过建立规范的资金管理办法,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加强对奖补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安全高效。同时,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与区域教育规划、人口变化等因素相结合,动态调整奖补政策,推动学前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坚实的教育支撑。
2025-07-19
-
【昌江县招商】昌江集中开工八大项目助力自贸港建设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进程中,昌江黎族自治县通过招商引资成功推动一批重点项目落地实施。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中,昌江同步启动8个重点项目,涵盖清洁能源、医疗升级、教育配套等领域,总投资规模达8.6亿元。这批项目的实施将有效优化区域产业结构,补齐公共服务短板,为昌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清洁能源项目引领绿色转型 昌江生物质发电建设项目作为本次开工的核心工程,位于叉河镇工业园区,通过利用农林废弃物发电,预计年处理生物质燃料约30万吨,年发电量可达2亿千瓦时。同步推进的华盛金光光伏发电项目,利用昌江光照资源优势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两项工程建成后将显著提升可再生能源占比,助力海南“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二、医疗体系升级完善公共卫生网络 昌江中西医结合医院启动污水处理设施及医疗废弃物处理系统改造,严格对标自贸港环保标准。重症ICU病房改造项目将新增10张重症床位,发热门诊新建工程按照传染病防控规范建设,皮肤性病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业务用房将提升专科诊疗能力。这一系列医疗基建的完善,将系统性增强昌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三、教育基建补足民生短板 红田幼儿园建设项目纳入本次开工计划,规划建设12个班级,可提供360个学前教育学位。项目配套活动场地、功能教室等设施,建成后将有效缓解周边区域幼儿入园压力,推动昌江学前教育资源均衡布局,为落实自贸港人才战略奠定早期教育基础。 四、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城市功能 公安局路警执法服务站及停车场项目通过智能化交通管理设施建设,将优化昌江主要干道的执法效率。项目包含30个标准停车位和一体化服务站,可实现违章处理、事故快处等功能,进一步改善区域交通治理水平,强化自贸港法治化营商环境支撑。 此次集中开工项目严格遵循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要求,所有工程均通过可行性论证和环境影响评估。昌江黎族自治县发展改革部门表示,将建立项目进度月报制度,确保7.8亿元年度投资计划高效落实,通过重点项目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为“十四五”期间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持续动力。
2025-07-19
-
【海南招商】海南自贸港金融创新提速 跨境投资与绿色金融成亮点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迎来金融领域重大政策突破。近日,海南省政府发布金融支持全面深化改革实施方案,通过跨境资产管理试点、个人投资便利化、碳排放权交易等23项重点任务,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金融体系。该方案将显著提升海南招商引资竞争力,为境内外资本参与自贸港建设提供制度性通道。 一、跨境金融开放实现双突破 方案首次明确在银行、证券、期货等领域开展跨境资管业务试点,允许海南法人机构研发面向境外投资者的资管产品。同步放宽境外个人在琼投资限制,符合条件的非居民可用合法收入进行证券、股权及房地产投资。这两项政策突破将有效衔接国际资本流动规则,此前仅在部分自贸试验区进行过有限尝试。 二、绿色金融体系加速成型 海南将建立覆盖知识产权、环境权益的绿色信贷产品体系,支持金融机构发行绿色债券。更具战略意义的是,方案提出设立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场所,通过连接国内与国际碳市场,形成具有自贸港特色的环境权益交易平台。这与国家双碳战略形成深度联动,有望成为区域性碳定价中心。 三、重点项目清单锚定实施路径 首批重点项目聚焦三大领域:推动两家商业银行年内完成跨境资管业务落地,实现跨境资产转让规模超50亿元;支持设立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建立自贸港绿色金融基础设施。这些项目均设置明确时间节点,体现政策落地紧迫性。 四、制度集成创新特征显著 方案突出"跨境"与"绿色"双主线,在人民币可兑换、贸易投资便利化等方面进行压力测试。特别强调对真实交易需求的支持,如允许非居民实需购房等条款,既防范金融风险又保障市场活力。这种制度设计模式,为全国金融业开放提供可复制的海南经验。
2025-07-19
-
【海南招商】自贸港物流能级跃升 消费驱动效应凸显
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持续释放吸引力,有效拉动招商引资与产业聚集,推动物流规模显著扩张。最新数据显示,海南全省社会物流总额在第一季度实现高速增长,各领域物流需求协同发力,折射出区域经济活跃度的整体提升。 一、政策红利加速转化为发展动能 得益于自由贸易港系列开放政策的深入实施,海南全省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对国际国内生产要素形成显著虹吸效应。随着"中国洋浦港"船籍港政策全面落地,国际船舶注册数量稳步增加,带动国际航运规模快速扩容。配套离岛免税新政持续释放消费潜力,市场主体扩容与服务升级进一步刺激离岛消费市场,为物流业注入源头活水。交通领域措施优化亦发挥作用,如小客车指标配置调整有效刺激汽车消费,间接促进相关商品流通效率提升。 二、消费市场扩容驱动物流结构升级 社会消费与旅游消费需求激增成为物流扩张的核心引擎。海口市、三亚市等主要城市消费活力凸显,汽车展销等活动引发消费热潮,带动全链条物流需求上扬。离岛免税业态扩容提质成效显著,新增经营主体增强市场供给能力,消费场景拓展延伸至供应链各环节。数据显示,一季度外省输入商品物流总额占海南全省社会物流总额比重超过四成,跨区域商品流通规模持续扩大,凸显海南作为区域消费中心的辐射能力。 三、物流体系多维度协同发展 物流产业呈现全面增长格局:农产品物流保持稳健增速,反映热带特色农业持续发展活力;工业物流规模稳步提升,与制造业转型升级形成良性互动;进口货物物流表现尤为亮眼,增速显著高于整体水平,显示自贸港政策对跨境贸易的助推作用。运输结构持续优化,水路运输承担主要货运周转任务,公路、铁路及航空运输协同支撑多元物流需求。一季度货物运输总量实现跨越式提升,综合运输网络效能不断增强。 四、行业提质与成本变化反映转型升级 伴随业务规模快速扩张,海南全省物流总成本相应上涨,其中国际航运业务量激增是重要驱动因素。成本变化折射出产业能级提升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相关指标变化与航运枢纽建设进度相匹配。分析指出,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和运营模式持续创新,物流运营效率存在长期优化空间。当前物流成本的阶段性上升,与海南自由贸易港国际航运枢纽功能的加速形成存在关联性。
2025-07-19
-
海南三亚招商引资再添新动能 两家头部企业确立总部布局
海南自由贸易港重点项目集中签约活动于2021年举行,三亚共有6个项目成功签约,涵盖现代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其中两家企业明确将在三亚建立企业总部,进一步彰显区域招商引资成果对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能级的战略价值。 一、聚焦总部经济引领区域发展新格局 此次签约项目中,众兴集团有限公司、中融贸(海南)石油科技有限公司分别与三亚中央商务区管理局达成合作协议,均明确落地企业总部职能。众兴集团规划设立大中(海南)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等两家实体机构;中融贸则以海南总部为核心,构建大宗商品贸易产业集群。企业总部的集聚将强化三亚资源配置枢纽功能,同步带动高端人才吸纳、产业链条延伸及城市综合竞争力升级。 二、现代服务业构建多元产业生态链 在现代服务业板块,北京华联集团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慧心有限公司、春华投资有限公司等五家企业与三亚市政府达成深度合作,重点覆盖高端零售、跨境医疗及金融服务领域。以北京华联为例,其国际供应链业务将依托海南自贸港政策优势拓展跨境商贸网络。多领域头部企业的协同进驻,有效填补了现代服务业关键环节,推动三亚从旅游目的地向复合型经济枢纽转型。 三、高新技术产业注入科创新动能 作为签约中唯一的高新技术企业,海南英特斯克尔国际种业科创有限公司携手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聚焦全球种质资源整合与科技成果转化。该公司立足南繁育种产业基础,打造国际化种业科技合作平台,通过构建"育繁推"一体化体系,助力海南融入全球种业创新链条。该项目填补了热带农业科技研发的市场化载体空白。 四、产业园区提供专业化承载平台 三亚中央商务区、崖州湾科技城作为重要产业载体,已形成专业化园区运营模式。前者通过自贸港跨境投资、税收优惠等政策叠加,为总部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后者依托深海、南繁两大国家实验室战略布局,构建从研发到产业化的科创支持体系。本次所有签约项目均匹配至对应功能平台,实现企业需求与园区定位精准衔接。 五、政策赋能释放制度型开放红利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持续释放政策红利,企业可享受15%所得税优惠、跨境资金自由流动等制度创新突破。三亚更配套出台促进总部经济发展专项政策,在土地供给、人才住房、财政奖励等方面强化支持力度。随着海南2021年启动全岛封关运作筹备,三亚以制度集成创新加速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核心优势日益凸显。 双总部布局标志三亚产业能级跨越式提升,自贸港政策红利与产业载体的深度协同,正推动城市从单一旅游经济向多元产业体系演进。随着高端要素持续导入,三亚有望成为辐射东盟市场的国际经贸合作新支点。
2025-07-19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